六大网上靠谱股票配资平台 余永定教授:增长是硬道理,当前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窗口期
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引发贸易争端,对各国经济增长造成压力,同时地缘政治、贸易摩擦不断,新技术和创新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,影响就业、社会结构和政府政策。在日益复杂的背景下,如何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各项政策走向,不仅对企业投资、决策,对个人的消费观念转变也起到关键作用。
12月12日,银柿财经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“十一五”至“十五五”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余永定教授。他分享了对近期宏观经济形势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展等方面的看法。
回顾我国过去20多年的宏观调控历程,其中可以得出许多具有理论价值的经验教训。余永定教授认为,所有这些经验教训可以归结为一句话:增长是硬道理。
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问题
对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,余永定教授认为,有效需求不足、房地产市场疲软和地方政府债务沉重,形成了“准通缩”的宏观环境。
随着对经济形势研判的不断深入,2022年底到2023年初,宏观政策发生了重要转变。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,“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”。余永定教授指出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,意味着政府已经明确了中国的经济形势不是经济过热,而是有效需求不足,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并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。
中国宏观经济目前面临三大挑战。
第一,实现5%的GDP增速。从2010年的10.6%,到2023年的5.2%,中国经济的增速一直在缓慢下滑,自2010年开始,10多年时间下滑了一半多,直到现在还没看到“L型”的一横。GDP增速如果继续下降,不仅影响当前的市场预期,还会影响我国的百年目标实现。所以必须扭转经济增速持续下跌的趋势,改变会社会预期,重拾信心与希望。不仅如此,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失业,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。只有经济增长了,更多的就业机会才会被创造出来。
第二是要稳定房地产市场。房地产价格下降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长下滑,进而拖累中国经济增长。房地产价格的和投资持续下跌,不但影响经济增长而且会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冲击。
第三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。中央已经出台了12万亿的化债方案,这些政策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,对地方政府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。
关键问题在于财政的可持续性而非财政平衡
余永定教授认为,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是我国GDP实现5%左右的增长、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、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推动力。要实现这些目标,需要中央政府增加财政支出,提高中央政府负债率。
跟国外经济体相比,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赤字率的安排较为谨慎,大多数年份均低于3%,明显低于美国、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。中国政府总债务(包含隐性债务)的规模,占GDP的比例是67.5%。对比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,美国、日本、意大利、法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巴西都超过100%,新加坡是118%。加之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、拥有大量海外净资产和国有资产,与其他国家相比,中国中央财政还有比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。
余永定教授表示,判断一个国家的财政状总并不能只看负债情况和赤字率,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是政府支付利息的能力,只要经济增速高于利息率,覆盖政府的发债成本,就无需过多担心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债务的积累。债务增长—投资、消费增长—GDP更快速增长,债务—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。所谓超常规、逆周期调节,就是要超常规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支出、赤字率和负债率。
余永定认为,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关键是中央政府增加财政支出、赤字率和负债率。地方政府长期担任基础设施投资融资的主要角色。中央政府的政策空间还很大,中央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自身财政负担来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。
地方政府化债方案≠刺激政策
在四季度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中,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财政部出台的“4+6+2”的12万亿元地方政府化债方案。余永定教授指出,虽然该政策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有好处,但化债方案的关键词是“置换”,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转化为合法合规的显性债务,通过展期、减少利息支出等,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。
余永定教授表示,要正确理解财政部的化债方案。地方债务置换,能够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财力改善民生、进行必要的公共投资和执行产业政策。
虽然地方政府化债对经济增长有正面推动作用。但归根到底,它不是刺激政策,不是所谓的超常规的、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。在中央高层会议定调“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”和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后,余永定教授认为,中央政府接下来应当采取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。现在财政政策的战略方向对了,接下来还需要各有关部门把具体实施步骤规划清楚,这样才能凝心聚力,提高政策的整体效率。
基础设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
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不久前提出,“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,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”。政府投资首次被赋予了工具属性。余永定教授认为,作为调节工具,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。
有观点认为,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已饱和,没有什么空间了。余永定教授并不认同。“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,实际上是俯拾皆是的,这是贾康博士的说法,我赞同这个说法,只要是提供公共产品,只要是回报率较低,只要是私人企业不愿意或者不愿意承担,而又对国家安全、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投资都属于基础投资范畴。”
比如城市排水系统,我国各大城市的地下管网设施落后,严重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,影响居民生活质量,提升改造的空间很大,所需的投资也非常大。另外,“两重”投资、城中村改造、旧住宅改造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循环经济建设等,都应该属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范畴。
当然,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存在浪费、重复建设、白象工程等问题,“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这不是不搞基础设施的理由”。
余永定教授还指出,当我们谈论基础设施投资的时候,不应该过于强调商业回报,而是要更重视它的社会效益以及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。当然,在不少的省份,基础设施投资还是有相当不错的回报的。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在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的逆周期调节作用,并不排斥政府可以推出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。例如,“以旧换新”的补贴政策、提高低保水平等都可以刺激消费。但消费需求的根本性好转依然有待于收入的增长和收入预期的改善。
“适度宽松”的货币政策如何发力
自2011年后,中央14年来首次重提将实施“适度宽松”的货币政策,这将对经济形势产生哪些积极影响?
余永定教授认为,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,社会信贷总量增加,M2保持增长、融资成本下降,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果。但长期来看,在没有财政政策先发力的情况下,单靠货币政策,效力是有限的。
从经济理论来讲,当下的国内经济存在“流动性陷阱”,居民消费、企业借贷意愿都不高,大家希望还债而不愿借债。商业银行现在也面临资产质量下降或“资产荒”的状况。这种情况很难单纯通过货币扩张解决。
央行把货币政策定义为“支持性”货币政策是有道理的。货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内生变量,并不是央行可以随意控制的。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,对财政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有力支持,特别是在财政部增发国债的时候,央行可以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力度,更多买入国债,以便平抑利息率。
余永定教授还强调,政策的时机非常重要。“我们不能错失时机,一旦错失时机,通货膨胀率由于外部环境冲击快速上升,经济就会更困难,届时到底是采取扩张还是收缩的政策,就很难抉择了。目前的经济环境下,我们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,但机会也可能转瞬即逝,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窗口期。”
特朗普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
再过一个月左右,特朗普将重返白宫就任美国总统。此前他已经扬言,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最高60%的关税,这将对我国的出口和外贸造成哪些影响?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幅度又有多大?
对此,余永定教授表示,特朗普虽然发出了增加关税的“威胁”,但就任后实际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,关税加征幅度有多大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从现在的市场环境来观察,即便是加征60%的关税,大概率也不会一步到位,而是有很大可能逐步增加。
假设确实出现了比较糟糕的情况,对中国经济会有什么影响?
这就要从关税渗透率和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两方面来考虑。假设特朗普政府加征60%的关税,但中国出口到美国产品的终端售价,也不一定会涨价60%。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,控制产品的出口价格,部分产品价格甚至可能不变。据一些研究机构测算,如果增加60%的关税,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是12%。
在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方面,一些外国机构的估值是—4.7%。换言之,特朗普加征关税后,中国到美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将会上升,销量将会减少,中国的出口总额将会下降。
一些机构的估算是,特郎普加增60%关税对中国GDP的影响是—1%。但GDP最终是与净出口值相关,我们还可以通过减少进口的方式,来对冲出口下降的影响。而且中国在过去这10多年来不断调整经济结构,对外需的依赖度在大幅度下降。近几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重也明显不断下降。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,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有限。“我认为不会超过一个百分点,所以不必过多担心。”
如何刺激国内需求
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,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中,第一条是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
二是人工智能生态有利于规模效应。先发国家或企业能够利用其数据和技术积累形成规模经济,增加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。同时,用户和企业的网络效应使AI系统得以不断优化,进一步巩固先发者的市场优势。
走进健达九州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,副总经理于涛正在整理GA001基因治疗失明药物研究型临床的结果数据。这款药物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针对失明群体的基因治疗新药,利用一种对光极其敏感的新型光敏蛋白,使其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表达,赋予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光功能,从而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视觉功能。
余永定教授认为,想要刺激国内需求,需要让企业认可在国内的投资前景,同时还需要做战略调整,贯彻“双循环”方针,并且以“内循环”为主。
企业“大出海”是双刃剑。应该尽可能把更多的产业链留在国内。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严重,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依然便宜,也急需发展。可以把东南沿海的产能、投资转移到中西部地区。这样,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,这些企业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可以降低。政府是否可以认真考虑搞“西部大开发”的可能性呢?
余永定教授表示,从“大进大出”到“双循环、内循环为主”是重要的发展战略调整和和结构调整。目前国家应有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,地方政府则要尽量支持这种调和六大网上靠谱股票配资平台,鼓励更多企业把产业链留在国内。